2023年6月20日,在四川省宜宾市举行的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经验交流现场会上,柳州市副市长卢柳屏介绍柳州市产教融合实现了国内国际双循环,教产协同创新发展“两促进”。
柳州是西南地区工业重镇、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,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。近年来,柳州市产教融合工作聚焦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线,成为助推建设现代制造城、打造万亿工业强市和广西副中心城市的重要推动力。
01
构建“机制+体系” 打造产业升级和教育统筹融合“新格局”
近年来,在支撑柳州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,柳州职业教育注重提质培优、增值赋能,注重与柳州经济社会发展“同呼吸、共命运”。
在强化产教融合顶层设计方面,柳州市制定了《柳州市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》,构建“3+3+1”的目标产业体系,即以“汽车+工程机械+轻工(智能家电)”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业产教融合体系、以“智能轨道+智能电网+生物制药”为龙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教融合体系,以工业设计、大数据为重点的配套服务体系。
按照建设柳州支柱产业所需专业,柳州市建立了产教协同职教体系,培育了20个高职“双高”建设专业群,新增专业23个,先后组建17个特色产业学院,17个技术应用及推广中心,7个专业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第一批“产教融合试点专业”,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重点产业的匹配度超90%。
柳州市还打造产教互嵌名师团队,地方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教师比率超过在校师资的30%,职业院校“双师型”教师比例超52%,涌现出了以广西首位“大国工匠”郑志明和全国“金牌工人”丘柳滨为代表的一批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。
02
结合“专业+产业” 推动深度服务地方的产教融合“内循环”
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,柳州市聚焦专业服务产业升级、产业引领专业发展、产业与专业互融互促,推动深度服务地方的产教融合“内循环”。
聚焦先进制造业,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252项,柳工集团20%以上的海外管理与技术岗位员工来自柳州职业技术学院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高铁、智能轨道等先进制造业构建的“2+3+3”专业集群,累计为行业企业输送毕业生1.98万人。
产业的发展也引领了专业的发展,在上汽通用五菱“一二五”工程引领下,各职业院校主动服务柳州汽车产业发展,柳州城市职业学院“机器视觉系统”等技术培训模块在企业带动下从无到有逐步设立,与企业共建“五菱汽车全球定制化服务研发中心”,首创新能源汽车“潮创改装”课程体系,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。
为了实现产业与专业互融互促,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螺蛳粉产业学院,在产业装备等六个技术领域全产业链互融,与产业链上企业共同承担酸笋等13项产业相关核心地方标准的制定。2022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600.7亿元,同比增长19.8%,预包装螺蛳粉年寄递量达到1.1亿件。
03
搭建“平台+载体” 畅通服务东盟面向全球的产教融合“外循环”
柳州市各职业院校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,创新培养模式,面向东盟服务国际产能合作,开发国际专业标准,积极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。
柳州市积极推进校企共建境外国际办学平台,定制培养海外本土化技能人才,推动“柳工-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泰国国际工匠学院”等一批海外产业学院建设,柳州市开展教师培训认证及各类标准、教材在海外的推广,年度开展对外合作项目55个,累计招收留学生超过千人,开展境外培训近1.2万人次。
在创新培养模式方面,柳州市开展校企共建企业全球培训中心,为企业海外员工提供持续培训。依托“东风柳汽中国-老挝境外技术服务工坊”等一批校企合作海外基地,柳州市持续为柳州企业海外服务人员等提供培训,成功助力2022年G20峰会通勤用车保障服务;与中交建马东铁路项目部签约,为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研制技术标准、培养技能人才、开展国际产教合作。
此外,柳州市还积极推动校企合作输出职业教育标准,为产教融合“走出去”提供标准化方案。柳州市职业院校获得自治区级东盟国际化职业教育资源认定7项、国际化教材3项、国际化培训资源包9项;依托中印尼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学院等11个对外合作平台,输出中国职教标准130项,并将举办第三届中国—东盟国际标准化论坛,实现“中国标准走出去”。
卢柳屏表示,实践表明,抓住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是提升产教融合水平的必要条件,抓住职业院校和重点企业是提升产教融合水平的重要手段,抓住“一带一路”和东盟合作是提升产教融合水平的关键一招。下一步,柳州市将把握好建设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机遇,努力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为。